女博士不少,多才多艺的女博士可能也不少,但是像无锡女孩徐玉隽这样的女博士可能不多。谁能想到这个秀丽的江南女子,不仅以昆曲、茶艺、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折服国外友人,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“国际使者”,同时还是一名扬帆于万里海域、乘风破浪的女水手?
今天,紫牛新闻就带你看看,这个有着十八般“武艺”的江南才女,到底是如何练成的?
紫牛新闻记者 梅建明 实习生 艾陆琦
她是乘风破浪的水手
首次航海之旅,就拿了个第一名
2012年从全球最大赌博正规平台走出去的徐玉隽,2013年留学英国,现为英国爱丁堡大学跨文化体验式教育学在读博士。
刚到国外时,她专注于自己的学业,并非一个运动达人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得知自己所在学院的老师和国际航海协会开展合作研究项目,还有航海培训的机会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她报名参加培训。
此后,这个柔弱的女孩开始了艰苦的训练,凭借不服输的毅力,得到了培训老师的首肯,报名参加2013年国际高桅帆船航海赛。
徐玉隽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,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高桅帆船航海及相关赛事。其实,国际高桅帆船航海大赛始于1956年,是由国际航海培训组织筹划举办的,旨在通过航海的经历来发展和训练世界各地的年轻人。近年来,该项赛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,成为继奥林匹克大赛之后较大规模的运动赛事。
对于自己的首航之旅,徐玉隽坦承自己很忐忑,作为荷兰籍帆船GuldenLeeuw上的一名船员,赛程从拉脱维亚的里加一直到波兰,茫茫的大海,漫漫的航程,陌生的同伴,一切都是未知数。
看着出发时大海上参赛的200多艘帆船,徐玉隽释然了。“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,‘既来之,则安之’,就好好参加比赛吧!”徐玉隽说,她把紧张化为兴奋,狂风暴雨中,她奋力当先,与同伴默契配合;呼啸海风里,她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,把同伴们紧密团结在一起。
徐玉隽说,按照规则,参赛的每艘帆船上有船员约50人,比赛设置个人奖项和团队奖项。赛程结束后,每艘船上评选出船员中的第一名,200多艘船只就有200多个第一名。第一名的资料会被送去进行第二轮审核,又筛选出几十个人,由组委会再对这几十个人进行第三轮的面试与审核,最后评选出个人奖项的第一名。这个首次参与国际高桅帆船航海赛的中国姑娘,一路过关斩将,在严格的评比中夺得冠军。
小荷才露尖尖角。此时的徐玉隽,开始展露她作为一个卓越文化使者的才华。
历经磨难后,再上船成了“导师”
“我博士的大方向是跨文化体验式教育,航海培训是其中一个小方向,作为经典案例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,通过一周到一个月不等的帆船航海培训,在团队协作和全封闭无信号环境中来如何提升他们的跨文化能力。”徐玉隽对紫牛新闻记者说。
徐玉隽说,首航费用大约在6000~10000元人民币,她申请了航海助学金。因为成绩突出,后来参加的航海比赛都是利用自己攒下的冠军奖学金完成的。到2016年作为跨文化项目导师上船,她已经无需支付航海费用。
回忆起自己的首航,徐玉隽说,前期的培训缺乏实战,真正登船又是另外一种感觉。大海中的形势复杂,连续两三个星期不着陆地,也没有信号,无法和外界联系,要是真出了意外,只能通过无线电波和雷达发送信号,光是心理的煎熬就够人受的。
想起第一次在船上爬桅杆的经历,徐玉隽笑言“怕怕的”。但徐玉隽经常主动要求上桅操作,久而久之也就不怕了,甚至在之后再次参与航海比赛时,徐玉隽表示自己已爱上了爬桅杆这个工作。
徐玉隽说,跟电影上的一些桥段不同,他们上桅时会有安全措施,但在爬桅杆过程中需要中途多次停下,解开安全扣再重新扣,这期间风浪与颠簸可不等人,危险随时存在。
帆船上的作息时间也不正常,事实上,并不是每个学员都能像徐玉隽一样能很快就适应船上的生活,有人因晕船而持续性呕吐,有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工作,而船上的人员是固定的,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必须承担更多的任务,也会更加辛苦。作为女生的徐玉隽,同男生一样,都需要轮岗,承担拉绳扬帆、掌舵、守望这种体力活。
“我就是这样,从一无所知到充满自信,就是在这样的历练中得到的。”徐玉隽说。
她还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
书画戏曲样样精通,迷倒国外友人
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查询发现,徐玉隽其实早就被媒体关注过,2013年她取得高桅帆船赛第一名时,新华社曾对她有过采访,她的这段传奇经历也被刊登在当地的《华人周刊》上;2017年《China Daily》(中国日报)也对她有过报道。不仅如此,她还因为演出中国传统的《游园惊梦》、《牡丹亭》等昆曲剧目,而上了英国爱丁堡当地娱乐报的头条。
原来,徐玉隽是个不折不扣的江南才女。她的书画功底从小就练就,国画一出手就能迷倒外国友人;中国传统的茶艺更是令异域伙伴大开眼界,更不要说那方方正正的中国字,让多少外国小朋友着迷;不仅如此,爱学习的徐玉隽还擅长演唱昆曲及化妆,粗通越剧,有板有眼的腔调与装扮,倾倒许多英国绅士……
记者采访得知,在留学时,徐玉隽多次参与苏格兰孔子学院组织的活动,教当地小员工学习中国书法和折纸,并在孔子学院承办的国际论坛中接待了英国前首相戈登·布朗;多次参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及多场舞台剧、昆曲的演出;连续两年参加爱丁堡、格拉斯哥等多地的春节联欢晚会,并应邀于爱丁堡市政厅及格拉斯哥市政厅等场合演出。
“多次参与大型的赛事,让我不断拓展视野,也锻炼了与人沟通的方式与能力。”徐玉隽说,她去年去航海时遇到了一个法国朋友,两人语言交流有些困难,但都爱绘画和记日记,于是两个人通过画画及肢体语言交流,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,融洽相处。在漫长的航海途中,面对很多外国同伴,徐玉隽会把他们的名字写成中文。她告诉紫牛新闻记者,这些外国朋友觉得汉字非常有趣,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,还主动询问自己名字在中文里的意思。
“有一次出海,船上一名外国男士从未来过中国,他学会了唱《北京欢迎你》,每次他见到我都会唱:‘北京欢迎你’。”徐玉隽说,可见中国文化的魅力是如何之大。
在徐玉隽的记忆里,她和一个同伴在船上第一次为大家做了三大锅扬州炒饭,还有糖醋排骨和西红柿鸡蛋汤,得到了50余名船员的一致赞扬——那是作为一个展示自己家乡特色的项目推出的,中国美食如同中华文化一样,迷倒了这些外国同伴。
希望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
玩起帆船来豪迈,写作书法来秀丽;秀出茶艺来端庄,表演戏曲来在行……那么,能文能武的徐玉隽又是如何练成的呢?
“小时候,我爸爸妈妈觉得学习书法、画画可以培养女孩子的气质,所以我就学了。觉得学习茶道能培训女孩子的灵气,我也学了。”徐玉隽说,自己的叔公在书法绘画方面挺有造诣的,从小就耳濡目染,再又遇上了好老师耳提面命,提高了很多。她坦言,从小就学习这些,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,也很辛苦,但贵在坚持,到南京上大学后也仍然是坚持,这才有了展示的机会。
2015年,徐玉隽在苏格兰碰到了一个昆曲老师,开始接触到了昆曲,很快就被其优美的词句及唱腔迷住了,开始学习这一被称为“百戏之祖”的戏曲,进而学习专业的化妆技艺。幸运的是,在国外期间,她又得到了苏州大学昆曲专业毕业的老师、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对她唱腔和身段的专业指导,以及国内专业研究昆曲的专家对她教授的化妆及绑头饰的技巧,更是技艺精进。
兴趣和热忱是指导学习和进步最好的老师,徐玉隽说,很多事情就是这一道理,坚持下来后,略有小成,在展示的过程中得到反馈继而得到进步成为前进的动力。“正是中国文化的精彩,让我有了展示的优势,我也乐意当这个使者,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,了解中国文化。”徐玉隽说。